熱線:
馬洛里于1924年6月返回珠峰,這是他和搭檔安德魯·歐文在珠峰消失前的最后一張照片。 馬洛里的尸體在 75 年后被發現,而歐文的尸體一直沒有找到。
繼1924年馬洛里和歐文首次珠穆朗瑪峰探險之后,近97.1%的登山者選擇了在補充氧氣的支持下攀登珠穆朗瑪峰。 氧氣瓶對于高海拔登山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使用任何輔助氧氣攀登珠穆朗瑪峰在任何時候都是罕見的,在6500多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案例中,只有不到100例登頂珠穆朗瑪峰一種不使用氧氣瓶的純粹方式。 隨著所有登山技術和設備的改進,氧氣系統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埃德蒙·希拉里 (Edmund Hillary) 和丹增·諾蓋 (Tenzing Norgay) 夏爾巴協作,他們的登山裝備和氧氣瓶與今天相比極為簡單
20 世紀 50 年代,當瑞士和英國重新嘗試登上珠穆朗瑪峰時,技術在兩次世界大戰后的氧氣系統上取得了進步。 1953 年,在首次嘗試珠穆朗瑪峰近 30 年后,第一支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團隊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和丹增·諾爾蓋夏爾巴協作開始使用大大改進且更輕(22 磅/10 千克)的氧氣系統峰頂。 1979年,珠穆朗瑪峰上兩名登山者雷·熱內特和施馬茨遇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氧氣瓶容量不足。
在 21 世紀,珠穆朗瑪峰上使用的一種流行氧氣系統是碳纖維鋁制氣瓶,在 3,000 psi 下充滿 3 升氧氣時重 7 磅。
俄羅斯氧氣瓶品牌POISK也是最受歡迎的氧氣瓶品牌之一
氧氣瓶有多種尺寸,但它們都相當重,因為它們必須由強度足以承受高氣壓的材料制成。 它必須背在背上。 在海拔8000米的地方,在大風和極端溫度下補充氧氣并非易事。 結冰的閥門、在風中變形的面罩、結冰的管道等等都會阻止適量的氧氣在正確的時間輸送給登山者。 太多,你會浪費寶貴的氧氣,太少,登山者可能會失敗或更糟。 氧氣瓶的使用時間取決于你設置的流量、你的體能消耗和你身體的新陳代謝率,所以沒辦法給出準確的使用時間。
所有氧氣系統的基本原理幾乎相同,即背包攜帶的金屬氣瓶中的氧氣通過橡膠管輸送到覆蓋登山者口鼻的氧氣面罩中。 附在氣缸頂部的調節器控制氧氣的流量。
吸氧是治療許多高原疾病的重要措施。 能否正確掌握吸氧,直接關系到吸氧的療效和副作用的發生。 剛到高原。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缺氧癥狀。 嚴重者有頭痛、全身肌肉痛、失眠等癥狀。 吸氧是防治高原反應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學家稱海拔3000米以上為高原。 在高海拔地區,其氣候特征(如低氧壓、缺氧、高輻射、高寒等)與平原地區有很大不同。 當人進入這樣的環境時,身體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調整才能適應。 所以。 初次進入高原,即使是居住在高原的人從平原返回高原,也要從多方面預防急性高原反應的發生。 需要氧氣法。
高原地區吸氧的方法有很多種。 吸氧用鼻導管、吸氧用面罩、氧氣瓶、吸氧用呼吸機等。
今天就專門給大家介紹一下高原氧氣瓶以及如何正確使用。
Summit氧氣瓶主要結構介紹——從上到下:
1.oxygen氧氣罐 2.oxygen氧氣調節器
3.Head Hamess 頭帶 4.Valve 吸氧/呼氣閥
5.oxygen flow氧氣流量調節器
【高原氧氣瓶主要結構】:主要由罐體、吸氧管、吸氧面罩和調節器組成;
【高原氧氣瓶適用范圍】
1、預防高原反應:吸氧可預防因缺氧引起的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等高原病。
2、高原反應急救:用于高原缺氧引起的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等急性危重高原反應的治療和急救。
3、高原人群日常保?。河糜诟黝悂砀咴糜?、工作人員的日常保健。
4、心肺疾病患者急救及家庭氧療:用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心絞痛、腦出血等疾病患者的急救及家庭氧療。
5、孕婦日常保?。耗茱@著減輕孕婦因懷孕而出現的各種缺氧癥狀,促進胎兒的健康發育。
6、恢復腦疲勞:用于因學習緊張、用腦過度而出現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和腦力勞動者。
7、長時間駕駛:可防止長時間駕駛時反應遲鈍、打瞌睡等影響行車安全的情況。
【指示】
方法一:
1.1撕下包裝膜,向上拉出吸氧面罩,將氣嘴插入吸氧面罩小孔內,固定好吸氧面罩
1.2 手持氣瓶,將吸氧面罩戴在臉上(嘴上方),面罩凹陷部分對準鼻子; 根據呼吸頻率按壓吸氧面罩,即可吸入氧氣。 通過鼻子吸氣,通過嘴巴呼氣,呼氣時放松。
方法二:
2.1撕下包裝膜,向上拉出吸氧面罩,將吸氧管氣室與氣嘴連接,擰上調節閥,將鼻塞插入鼻孔,打開調節閥吸氣氧。
2.2 吸入量可由調節閥控制,閥門順時針打開,逆時針關閉。 順時針方向轉動調節閥,小球在氣室中緩慢旋轉跳躍時,就是最佳的保健劑量。
【防范措施】
1.需低流量吸氧。 即氧氣流量以每分鐘2~4升為宜。 這樣可以確保有效吸氧,并盡可能避免副作用。
2、對于高原反應的發生,吸氧時間應優先安排在下午和晚上
3、每次盡量持續吸氧。 不要吸氣和吸氣。
當然,氧氣瓶不僅僅用在珠穆朗瑪峰這樣的高峰上。 初到尼泊爾高海拔地區和西藏等高原地區的人,大多有輕度或重度高原反應。 對于高原游客來說,高原反應的預防是一個危及生命的問題。 預防要點和簡單的急救知識要提前熟知。
一般來說,什么樣的人會出現高原反應,并沒有一定的規定。 避免或減輕高原反應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它。 很多反應癥狀是由心理作用引起的或有心理作用的,如: 有高原恐懼癥,缺乏克服高原的心理準備和決心的人,更容易出現高原反應。
【預防與注意事項】
高原反應即急性高原反應(acute high disease,AHAD),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機體適應海拔高度引起的氣壓變化、含氧量低、空氣干燥等情況而發生的一種自然生理狀態. 當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出現高原反應。
相關癥狀:高原反應,包括急性和慢性高原反應。 從平原進入高原或從高原進入高海拔地區后,體內在短時間內出現的一系列缺氧表現,稱為急性高原反應。 慢性高原反應是部分人經過長期不斷的調整過程,仍然不能適應,從而形成高原功能障礙現象,并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現象。 慢性高原反應又稱“身體機能障礙”。 一般認為,凡是進入高原三個月后,仍出現部分或全部高原反應癥狀的,均可視為慢性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的癥狀一般表現為:疼痛、心慌、氣短、食欲不振、乏力、乏力、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胸痛、失眠、眼花、嗜睡、頭暈、手麻、腳、抽搐等體征包括心率加快、深呼吸、血壓輕度異常、面部或四肢水腫、口唇發紺等。 慢性高原反應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癥狀可能是上述表現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上述表現的大部分或全部。 更多的相似之處。 對于高原適應力強的人,一般1-2天高原反應癥狀即可消除,適應力較弱的人則需要3-7天。 如果能適應,可以多喝點酥油茶,對緩解高原反應也有一定的作用。
通常提倡吸氧以緩解不適。 當然,吸氧可以暫時緩解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但停止吸氧后,癥狀又會再次出現。 這樣就推遲了適應高原的時間。 我們提倡,如果你的上述癥狀不是很嚴重,尤其是在休息的時候,最好不要吸氧。 這樣可以讓你更快適應高海拔環境。 初入高原,不能暴飲暴食,以免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讓它們更好地適應這種環境。 最好不要喝酒和抽煙。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但也必須注意,如果進入高原后上述癥狀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休息時,應立即吸氧并及時到醫院就診。 以防“急性高原肺水腫”引起的不良后果。 預防高原反應的偏方:出發前兩周或一個月,每天服用丹參片,一日3次,每次3片。 另外,最好隨身攜帶西洋參片。 高原反應時服用,可緩解不適。
另外,健康標準身體的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在長壽環境下大致相當(有病的人氧化作用遠高于抗氧化能力),但進入高原后,氧化維持正常新陳代謝的分解作用 總量沒有變化,但攝氧總量減少,抗氧化能力減弱,所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 因此,除了服用上述預防高原反應的藥物外,最好少吃維生素和含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食物,如維生素E、維生素C、ASTA(簡稱)、β-胡蘿卜素等(種子) 、蘿卜(含β-胡蘿卜素)、蝦仁炒蘿卜絲(高原地區常用的家常菜,蝦中含有最強的抗氧化蝦青素,蘿卜中含有β-胡蘿卜素)等。尤其是“驢友”們長時間駕車后旅行容易疲勞,因此要加強高原反應藥物和抗氧化食物的補充。
身心準備
⑴心理準備:消除恐懼心理,可以通過書籍和有經驗的游客了解高原環境、特點和醫療保健知識,增強自信心。
(2)做好適應性鍛煉。 如登山、長跑、負重步行等,增加肺活量,增強適應能力。 (三)了解當地氣候特點,帶足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適應訓練 為預防高原反應,進入高原后應注意:
⑴保持良好的心態,消除對高原不必要的恐懼,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讓身體充分休息。
⑵ 避免著涼。 高原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 身體受寒后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和急性高原反應。
(3)前兩天避免劇烈活動和重體力勞動,緩慢攀爬,幫助身體逐漸適應。
⑷飲食上應多吃高糖、優質蛋白質食物,有利于克服缺氧帶來的不利影響。
⑸ 不吸煙、不飲酒或少飲酒,以減少氧氣的消耗。